深秋的北京,国家体育总局某会议室内,一场面向年轻裁判的分享会刚刚结束,人群逐渐散去,一位身形挺拔、目光沉静的中年男子却并未急于离开,他正是今天的主讲人——国际级裁判蒋叶非,当被问及十余年执裁生涯中,哪个瞬间最刻骨铭心时,他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最难忘的,永远是第一次站上国际赛场的那一刻,那种压力、那种责任,以及随之而来的挫折与成长,塑造了今天的我。”
时光倒流至八年前的那个夏天,在亚洲青年田径锦标赛的赛场上,那是蒋叶非首次以主裁判的身份亮相国际赛事,执裁的项目是他最为熟悉的跳远,赛前,他做了万全的准备,将规则条文反复咀嚼,自认为已经无懈可击,体育比赛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不可预测性。
决赛进入白热化阶段,一名颇具实力的运动员完成了一次关键的试跳,沙坑旁扬起淡淡的沙尘,电子测量仪器的数字快速闪烁后定格,就在蒋叶非准备示意成绩有效时,参赛国的一名资深教练立刻提出异议,认为运动员在起跳板前端留下的痕迹有疑似超线的嫌疑,情绪激动地要求查看视频回放。
刹那间,全场目光聚焦于蒋叶非一人,他感到后背瞬间被汗水浸湿,耳边是不同语言的嘈杂议论和观众席上传来的嗡嗡声,他强迫自己冷静,依照程序与边裁沟通,并调取了高速摄像机的画面,慢镜头一帧帧回放,起跳瞬间的细节被无限放大——那确实是一个极其微小的、介于违规与合规之间的“模糊地带”,规则的文字是冰冷的,但现场的判断却需要融入对运动员努力的理解与对竞赛公平的绝对忠诚。
“那一刻,时间仿佛停滞了。”蒋叶非回忆道,声音中依然能听出一丝当年的凝重,“书本上的规则无法覆盖所有现实中的复杂情况,我意识到,一个判决不仅关乎一次试跳的成绩,更可能影响一位年轻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和信心,关系国家裁判队伍的形象。” 在经过审慎的研判并与技术官员会商后,他最终做出了维持原判——成绩有效的决定,尽管这个判决后来得到了仲裁委员会的认可,但过程中所承受的心理重压和那份如履薄冰的谨慎,让他第一次真正体会到国际级裁判肩上沉甸甸的份量。
这次经历,成为蒋叶非裁判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将其定义为“一次宝贵的挫折教育”。“那次看似成功的执裁,暴露了我很多不足。”他坦诚地说,“过于依赖理论,临场在巨大压力下的决断力还不够果敢,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教练、运动员沟通的方式也需要提升,真正的成长,就是从承认并直面这些‘挫折’开始的。”

自此,蒋叶非开启了一条更为艰辛的自我提升之路,他不再满足于熟记规则,而是深入研究每一个判例背后的体育精神与伦理考量,他主动申请执裁各种级别、甚至条件相对艰苦的国内赛事,积累应对突发状况的经验,他利用业余时间精进外语,只为能在国际交流中更加精准地表达立场,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支持系统”——与国内外前辈交流心得,从每一次争议判罚中复盘总结,无论这判罚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还是存在瑕疵。
数年磨一剑,蒋叶非的执裁水平日益精进,逐渐在国际赛场上赢得了声誉,他先后执裁了世界田径锦标赛、亚运会等多项重大国际赛事,其判罚以准确、公正、富有同理心而著称,他已从当年那个在国际赛场上略显青涩的新人,成长为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并时常在裁判培训中担任讲师的资深专家。
回顾来时路,蒋叶非深感挫折是成长最肥沃的土壤。“体育裁判工作如同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正是在那些充满压力、甚至一度自我怀疑的时刻,我们才被迫走出舒适区,去反思、去学习、去突破。”他将自己的感悟分享给年轻的同行们,“不要害怕第一次的紧张,不要畏惧判决后可能面临的质疑,每一次独立的判断,都是对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的淬炼,珍惜每一次上场的机会,无论是国内的基层比赛还是国际顶级舞台,因为真正的收获,往往藏在挑战与压力之中。”

窗外,华灯初上,这座城市的运动脉搏依旧强劲,蒋叶非的故事,或许只是中国体育裁判队伍成长的一个缩影,但它清晰地昭示:任何光芒闪耀的时刻,背后都必然经历过无人知晓的磨砺与坚守,从初次执裁国际比赛时的手心冒汗,到如今面对全球顶尖运动员时的沉稳自信,蒋叶非用他的经历诠释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唯有历经风雨洗礼,方能收获真正的成长与蜕变,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体育赛场上,写下无愧于心的裁判答卷。
            
                    
                    
                    
                    
发表评论